“空间协同”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2020/3/19 18:35:58   字体:

徐晓军、张楠楠撰文《从“单线推进”到“空间协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实践历程与发展进路》指出,中国当前发展总体上处于城镇化阶段,大规模真正意义上的郊区化、逆城镇化尚未出现。但政府调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可否认北京等少数大城市城镇化水平显著高于平均水平,已经率先进入郊区化阶段,主要表现为近郊郊区化,进而涌现的返乡创业、就业、养老等逆城镇化现象,也仅局限于少数区域而未成为总体性特征。因此,中国目前的城市发展呈现“叠加”特征,即在全国普遍人口向城市聚集的城镇化阶段,少数大城市进入人口向郊区迁移的郊区化阶段,与此同时出现多样性与特殊性并存的逆城镇化现象。在郊区化、逆城镇化现象叠加的城镇化阶段,变革“单线推进”模式,并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由“以城带乡”向“空间协同”转变,构建城、郊、村一体化协同体系,既是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满足中国当前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空间协同”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即是城镇化、郊区化以及逆城镇化同步推进,其本质从以往的先向城市集中再向外围扩散的“单线推进”,转变为城市、郊区、农村的“空间协同”。推动城市有度、郊区有界、农村有质的协同发展,全面加速一体化进程,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城镇化的“新型”之义。  

摘自《河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12期

© 2024 《学术界》杂志社 保留所有版权   皖ICP备2020016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