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场是开放诗学的理论基石

2019/9/30 15:47:50   字体:

顾明栋撰文《中国古诗的“开放场理论”》指出,亚里斯多德研究希腊戏剧和史诗而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诗学》,在中国文学思想中,《诗经》的阐释虽然没有形成像亚里斯多德那样的诗学体系,但对其评点注疏激发了一种批评意识,构成了占据中国文论主流地位的表现主义诗学,并为古典和正统的文学批评方法奠定了基石。通过系统探讨《诗经》具有代表性的几首诗的文本内外的开放性阐释机制后,找出了其永恒魅力的内在动因,即以文言为载体的中国古诗是一个自我生成的书写机器,赋有开放性的诠释空间,容许开放性书写和阅读,蕴含着“开放场”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原则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以一句名言所概括:“《诗》无达诂。”董仲舒的名言不仅高度概括了《诗经》阐释实践中存在的多元解释现象,而且是该诗集文本开放性的本体性逻辑。在系统分析诗集的开放文本性之后,完全有理由下结论说:《诗经》是一部开放的诗歌集,历代的诗经诠释隐含了一部开放性诗学,这一诗学的基础是以赋比兴手法构建的开放场和以文言为载体的意指表征机制。“开放场”理论不仅适用于《诗经》中的其他诗篇,而且也可用来阅读中国古代所有以文言为载体、采用赋比兴手法写就的诗歌。 

 摘自《清华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 

© 2024 《学术界》杂志社 保留所有版权   皖ICP备2020016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