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应以“攻心为上”

2020/4/2 20:01:32   字体:

唐任伍、肖彦博等撰文《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指出,相对贫困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对后精准扶贫时代的中国来说,如何进行制度安排,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选择。从整体上来说,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进入“攻心”时代,即以“攻心为上”,重点在于矫正弥漫于这个社会的“精神贫困”,克服“穷人心态”,扩展相对贫困人口的“带宽”。“穷人心态”衍生的“贫困思维”对这个社会的影响是持续性、周期性的,传统的单纯用“给钱给装备”的方法进行贫困治理,只能解决局部问题,并不能根本改变贫困的周期性,且对后精准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产生“治理失灵”,原因在于“精神贫困”使得民族缺少智慧和胆识,意味着对世界大势没有控制力,缺乏计划和对趋势的判断,让人的“心思”变少了。因此,后精准扶贫时代贫困治理的制度安排必须注重整体性、精准性、长期性、有效性。第一,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多维动态识别标准,提升贫困治理的精准度与有效性。第二,加强贫困“耻感文化”的制度建设,有效发挥贫困治理对象的“主体性”作用。第三,借鉴“社会性商业”模式,释放社会企业在贫困治理中的潜力。第四,建立贫困治理法,从制度上构建贫困治理长效机制。  

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 2024 《学术界》杂志社 保留所有版权   皖ICP备2020016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