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建立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

2020/4/2 19:55:58   字体:

贺雪峰撰文《本土化与主体性: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兼与谢宇教授商榷》指出,中国社会科学的规范化建设应当服务于主体性建设,没有主体性研究的规范化建设就会走向空洞,就会变成洋八股。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是进行经验—理论—经验的社会科学研究大循环,需要经历一个大开大合、不怕出错、英雄辈出的“野蛮成长”时期,需要特别强调几点:第一,呼啸着走向田野,反复深耕中国经验,不断在中国经验中发现经验的意外,不断深化和扩展对中国经验的理解。第二,只有长期浸泡在中国经验中才能形成“经验质感”,才能具备良好的学术直觉,才能准确地提出问题,深入地分析问题。第三,强调社会科学的原创性,敢于提问,大胆假设,允许研究中出现错误或不完善,鼓励学术创新。第四,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不等于当代美国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主要是西方基于形式逻辑的社会科学方法。第五,研究中国问题,建构中国的社会科学体系,必须基于中文这个母语进行思考和对话,中文期刊应当是中国社会科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主要平台。第六,要鼓励学术创新和学术争鸣,尤其鼓励在中国形成众多学派。第七,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当前貌似合理的国际学术等级体系,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就代表国际一流水平,美国期刊发表的论文就比中国期刊发表论文水平更高,反之亦然。  

摘自《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1期

© 2024 《学术界》杂志社 保留所有版权   皖ICP备2020016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