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2025-03-03    字体:

   黄凯锋撰文《“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意蕴、内在机理和原创性贡献》指出,“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表明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理性自觉达到新高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来源不同,但是在“科学的普遍原理”和“不易的正常之道”上彼此契合,相互成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推进“第二个结合”,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贯通融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意蕴,深入分析“第二个结合”的内在机理,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原创性贡献,归根到底就是要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第二个结合”,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总结好中国经验,提炼好中国理论,真正实现文化自信和精神自立。坚持“第二个结合”,就是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姿态和胸怀,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第二个结合”,就是要坚持守正创新,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真正做到贯通古今、融通中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摘自《哲学研究》2024年第12期

《学术界》杂志社地址:

安徽合肥南二环与马鞍山路交口加侨广场C座12楼1205-1211

电话:0551-63422973 63418274

传真:0551-63418274

邮编:230022

本刊各学科邮箱:

综合: xsjzzs@163.com 哲学: xsj_zhx@163.com

政治学:xsj_zzx@163.com 法学: xsj_fx@163.com

经济学: xsj_jjx@163.com 社会学: xsj_shx@163.com

文学: xsj_wx@163.com 历史学: xsj_lsx@163.com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

© 2025 《学术界》杂志社 保留所有版权   皖ICP备2020016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