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偏差现象的发掘提升了交往诗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2025-03-03    字体:

   韩玉凤撰文《诗可以群:基于线性模型和双模网络的唐代进士群体交往诗研究》指出,交往诗作为唐代诗学活动的典型形式,承载了诗人群体在特定社会情境下的文化交流与文学创作实践。通过对诗人身份与交往诗坛影响力关系的量化分析,发现科举成功这一身份标识对诗人活跃于交往诗坛的重要影响。通过构建“社交—主题”双模网络,分析诗人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和诗歌主题创作关系,显示这一群体的主题创作高度的同群效应,这种同群效应进一步表现在诗人交互书写的细节趋同性上。交互书写的创作目的驱动了进士群体诗歌创作的趋同性,不仅展现了进士群体高度一致的审美实践,也反映了交往诗歌中深层次的诗学价值。这种基于群体互动的书写模式,揭示了诗歌创作在特定社会情境中的生成机制,反映了“诗可以群”传统在唐代延续的历史情状。通过探索进士群体交往诗的创作规律和诗学意义,为研究古代诗歌与群体文化的关联性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同时也为拓展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方法与理论视野作出了有益尝试。唐代进士群体交往诗创作关系的挖掘,呈现了这一政治群体所具有的文学影响力。唐代进士交往诗创作主题“同群效应”和群体互动书写现象,具象地表明了群体创作机制对诗艺创新的推动作用,继而阐发了“诗可以群”这一诗学传统的深远影响与重要意义。 



 摘自《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

《学术界》杂志社地址:

安徽合肥南二环与马鞍山路交口加侨广场C座12楼1205-1211

电话:0551-63422973 63418274

传真:0551-63418274

邮编:230022

本刊各学科邮箱:

综合: xsjzzs@163.com 哲学: xsj_zhx@163.com

政治学:xsj_zzx@163.com 法学: xsj_fx@163.com

经济学: xsj_jjx@163.com 社会学: xsj_shx@163.com

文学: xsj_wx@163.com 历史学: xsj_lsx@163.com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

© 2025 《学术界》杂志社 保留所有版权   皖ICP备2020016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