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祁志祥,文学博士,海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美学史研究。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人’的觉醒:周代思想的启蒙景观”(21FZXB025)的衍生成果。
〔摘要〕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与其所依托的社会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封建”是一个标志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关键概念。“封建”的本义是天子封邦建国,划地而治,与诸侯共享天下。它是原始“公天下”时代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经历了发生、发展、消灭、变异的历程,在思想史上也呈现出四种阶段性征候。五帝封建是异姓诸侯方国的“氏族封建”,其时思想史征候体现为“立君为民”“天下为公”的学说。夏商周都实行封建制,但夏商实行的是氏族封建,周代实行的是宗法封建。在诸侯拥有半独立自治权的夏、商及西周时代,“天下为公”的民本德治思想承前而来;在诸侯拥有全独立自治权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则迎来百家争鸣的盛景。秦乘封建的政治空隙发展壮大建立新朝后,废除了封建制,推行皇帝集权的郡县制,焚书坑儒,由此带来思想界万马齐喑。汉承秦制,维护皇帝家天下的郡县制不变,又吸取秦朝不懂得利用封建藩辅皇室的教训,将原来名副其实的“封建”改造为有名无实的“半封建”,整体上造成了思想界噤若寒蝉的局面,同时也给相对独立的思想言论提供了生存空间。
DOI:10.3969/j.issn.1002-1698.2025.01.017
《学术界》杂志社地址:
安徽合肥南二环与马鞍山路交口加侨广场C座12楼1205-1211
电话:0551-63422973 63418274
传真:0551-63418274
邮编:230022
综合: xsjzzs@163.com 哲学: xsj_zhx@163.com
政治学:xsj_zzx@163.com 法学: xsj_fx@163.com
经济学: xsj_jjx@163.com 社会学: xsj_shx@163.com
文学: xsj_wx@163.com 历史学: xsj_lsx@163.com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