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瑾撰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区域协调发展向度》指出,相对于其他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组织架构中关键的构成要素是“新质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多地转向人的能力培养及均衡发展,应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目标,注重区域发展中的多维度利益适度均衡分布,推动当代社会向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一是弥合数字鸿沟,提升全民的劳动创造性。这不仅需要适应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培育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全民数字技能,提升劳动者的创造性和生产效率,更需要引导欠发达地区产业和居民跨越数字鸿沟,借助信息化的力量着力解决医疗、教育等领域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减轻农村劳动者的生活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均衡水平。二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结合我国人口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精准定位教育公共服务的重点,建立与人口变化相协调的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三是形成更加均衡的收入分配体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确保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市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通过构建基于各类生产要素(包括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贡献的科学评价体系,充分激发劳动热情,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为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四是聚焦农村和可能返贫地区,补齐劳动者素质和能力提升的短板。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重心应转向依托产业调整优化来提升可行能力,通过机制强化、人才支持、战略倾斜、政策优惠等一体化联动措施,持续释放后发展地区的产业发展韧性和潜力。
摘自《探索与争鸣》2024年第8期
《学术界》杂志社地址:
安徽合肥南二环与马鞍山路交口加侨广场C座12楼1205-1211
电话:0551-63422973 63418274
传真:0551-63418274
邮编:230022
综合: xsjzzs@163.com 哲学: xsj_zhx@163.com
政治学:xsj_zzx@163.com 法学: xsj_fx@163.com
经济学: xsj_jjx@163.com 社会学: xsj_shx@163.com
文学: xsj_wx@163.com 历史学: xsj_lsx@163.com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