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孔凡娟(1981—),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主要从事西方文论、文艺美学、哲学美学等研究。
〔*〕本文系2016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艺术精神在当代艺术实践中的传承发展研究”子课题“在当代西语文论语境下如何传承中华艺术精神”中“新历史主义与重拾中华艺术中的‘历史性’”前期研究成果(项目号:16JZD030)。
〔摘 要〕新历史主义涉及到多门学科,观点纷繁驳杂,没有较为明晰的理论框架和理论体系,这就使得目前对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在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历程的大背景中,新历史主义作为文学批评有其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渊源,研究者们既不能盲目崇拜其深奥的文字游戏,也不能想当然的主观臆测,使其失去其原本的宗旨和面貌。在“文本性”和“历史性”的基础上,新历史主义的文本和历史事件相互指涉,同时两者都在泛化的文本世界里又共同指向话语。新历史主义的批判特色是把文本阐释放在历史、社会、文化的氛围中采用对话协商的形式展开,其中贯穿着意识形态和权力的激烈角逐,既有颠覆,又有抑制。此外,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否关乎(搁置)审美,也是人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文本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对话;跨学科;审美
DOI:10.3969/j.issn.1002-1698.2017.04.016
《学术界》杂志社地址:
安徽合肥南二环与马鞍山路交口加侨广场C座12楼1205-1211
电话:0551-63422973 63418274
传真:0551-63418274
邮编:230022
综合: xsjzzs@163.com 哲学: xsj_zhx@163.com
政治学:xsj_zzx@163.com 法学: xsj_fx@163.com
经济学: xsj_jjx@163.com 社会学: xsj_shx@163.com
文学: xsj_wx@163.com 历史学: xsj_lsx@163.com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