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布里安·特里诺,美国洛约拉玛丽蒙特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何卫平,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解释学、现象学、存在哲学。
〔*〕本文译自Brian Treanor, Nature and Environment,in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Hermeneutics,ed.by Jeff Malpas and Hans-Helmuth Gander,London and New York,2015,pp.390-402。作者集中讨论了“环境解释学”(environmental hermeneutics),着重于对其发展源流进行一种鸟瞰式的梳理和综述,给出了这门学科的“地图”,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它起到指导的作用。环境解释学主要盛行于北美和西欧,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意义愈来愈突出,然而在国内学界还鲜为人知,研究更谈不上,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个问题会愈来愈引起关注。
〔摘 要〕环境解释学的历史并不长,只有短短几十年,然而在西方却发展迅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愈来愈重要并日益受到关注。环境解释学本身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涵盖文学、宗教、哲学等众多领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当代现象学和哲学解释学的影响,包容性强,方兴未艾,其核心在于它的两大构件“环境”和“解释学”及其关系。与环境现象学一样,环境解释学隶属环境哲学,并包含环境伦理学的因素,其内容十分丰富,它从一个方面让人们进一步看到了解释学的普遍性。
DOI:10.3969/j.issn.1002-1698.2022.01.021
《学术界》杂志社地址:
安徽合肥南二环与马鞍山路交口加侨广场C座12楼1205-1211
电话:0551-63422973 63418274
传真:0551-63418274
邮编:230022
综合: xsjzzs@163.com 哲学: xsj_zhx@163.com
政治学:xsj_zzx@163.com 法学: xsj_fx@163.com
经济学: xsj_jjx@163.com 社会学: xsj_shx@163.com
文学: xsj_wx@163.com 历史学: xsj_lsx@163.com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