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曙光,江苏省沛县人,1981年河南大学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先后在河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伯林将自由区分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这两个概念,是对法国大革命以来“自由”观念的重要推进,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伯林深入分析了“积极自由”的理论基础——决定论及其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问题,并说明了价值的矛盾及人生难以两全的缺憾,给我们以思想的启示。但伯林对“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完全二分及由此反映出来的社会历史观,也存在着一定的偏颇。自由的两种类型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需要的是合理的平衡与整合。如把自由的问题放在“人之为人”的根基上思考,我们今天还理当重视其他的价值,不同的价值是可以达到有张力的共存的。
DOI:10.3969/j.issn.1002-1698.2022.01.004
《学术界》杂志社地址:
安徽合肥南二环与马鞍山路交口加侨广场C座12楼1205-1211
电话:0551-63422973 63418274
传真:0551-63418274
邮编:230022
综合: xsjzzs@163.com 哲学: xsj_zhx@163.com
政治学:xsj_zzx@163.com 法学: xsj_fx@163.com
经济学: xsj_jjx@163.com 社会学: xsj_shx@163.com
文学: xsj_wx@163.com 历史学: xsj_lsx@163.com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