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唐芸芸,文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诗学。
〔*〕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唐宋诗之争的主要理论问题与逻辑进程”(17XZW019)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穷而后工”是唐宋诗之争的主要理论问题之一,其发展过程充满了争议。随着清人对诗人主体讨论的深化,人们开始关注个人体验与诗歌价值的深层关联。个人体验与盛世情怀产生矛盾的清初诗人,尝试用“诗可以怨”平衡“穷而后工”与“温柔敦厚”;沈德潜提出“心中有主,境不为累”,以超越“穷而后工”;袁枚则指明诗歌是处穷之人最重要的抒怀方式,更接近欧阳修的原义。
DOI:10.3969/j.issn.1002-1698.2021.12.012
《学术界》杂志社地址:
安徽合肥南二环与马鞍山路交口加侨广场C座12楼1205-1211
电话:0551-63422973 63418274
传真:0551-63418274
邮编:230022
综合: xsjzzs@163.com 哲学: xsj_zhx@163.com
政治学:xsj_zzx@163.com 法学: xsj_fx@163.com
经济学: xsj_jjx@163.com 社会学: xsj_shx@163.com
文学: xsj_wx@163.com 历史学: xsj_lsx@163.com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