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记先生等文学评论家普遍认为以《女神》为代表的郭沫若的诗歌是在惠特曼诗歌精神的影响下创作而成,因此郭沫若被称为“中国的惠特曼”。但是,若仔细审视郭沫若的作品,发现他只是侧重于鉴赏和吸收到惠特曼平民观、城市观、灵肉一致的爱情观的表面特征,惠特曼诗歌平民观背后的泛神论、城市观背后的仁爱论、“灵肉一致”的爱情观背后的对国民的深层价值秩序结构改正的意义没有被郭沫若深入地体悟。郭沫若偏重于在本土语境的视阈下把惠特曼的诗歌精神和中国的现实相结合,以及借鉴惠特曼的诗风来扩展了诗歌话语资源,开拓了诗学视野,丰富了文学想象的审美环境和诗情空间,而不是侧重理解其形而上的哲学特征,这方面则被史记先生和其他学者所忽视。
DOI:10.3969/j.issn.1002-1698.2017.03.013
《学术界》杂志社地址:
安徽合肥南二环与马鞍山路交口加侨广场C座12楼1205-1211
电话:0551-63422973 63418274
传真:0551-63418274
邮编:230022
综合: xsjzzs@163.com 哲学: xsj_zhx@163.com
政治学:xsj_zzx@163.com 法学: xsj_fx@163.com
经济学: xsj_jjx@163.com 社会学: xsj_shx@163.com
文学: xsj_wx@163.com 历史学: xsj_lsx@163.com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