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肖士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多重内涵及其统一性研究”(18BZX002)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哲学形态的区别实即其概念框架的区别。“实践性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形态,以“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为历史首要前提,以关于该前提的判定为逻辑起点,以满足该前提要求的“物质生活的生产”为解释和改造世界的终极根据,来建构组织和框定其具体内容的概念框架。当代中国追求人全面发展的创新实践,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普善实践性唯物史观”作为凝聚该新时代内在精神底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以人民普遍享有充分均衡普善生活为该新时代得以可能的前提,以关于该前提的判定为逻辑起点,以该前提内在要求为解释和改造世界的终极根据,来建构组织和框定其具体内容的概念框架,初创性地建构起了双重普善取向的实践方式、解放主体实践性普善在场机理、实践能动性内在矛盾、基于民族命运间性均衡协调治理的普善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论,回应了时代亟待解答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在新时代坐标中的继承性创新。
DOI:10.3969/j.issn.1002-1698.2021.05.004
《学术界》杂志社地址:
安徽合肥南二环与马鞍山路交口加侨广场C座12楼1205-1211
电话:0551-63422973 63418274
传真:0551-63418274
邮编:230022
综合: xsjzzs@163.com 哲学: xsj_zhx@163.com
政治学:xsj_zzx@163.com 法学: xsj_fx@163.com
经济学: xsj_jjx@163.com 社会学: xsj_shx@163.com
文学: xsj_wx@163.com 历史学: xsj_lsx@163.com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