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业新,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历史地理、环境史、灾害史。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8BZS164)、重大项目(18ZDA196)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泗州起始于北周,唐时迁治汴河入淮口,与临淮同城而治;宋初临淮移治,泗城成为地跨汴河两岸的城市,并因漕运之兴而繁盛一时。然泗城自迁治汴口起,即有水患之忧。唐至清康熙年间,泗城存世950余年,共有30年次发生了水患。但就序列分布来看,前期水灾次数很少,唐至明正统初的700余年间,泗城水患“百年一遇”;乃后,泗城水患显著增多,特别是明万历以降时期。同时,其水患发生又有相对较为集中的特征,万历二十年前后和康熙十八、十九年间严重水患的连年发生,最终导致泗城沉于水下。泗城水患,主要是因淮水泛溢而致。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淮河中下游地区降水充沛但变幅大,区域河湖众多,泗城所在的汴口一带地势低洼等,是泗城发生水患的客观自然因素;而明清黄河治理策略及其实施所致的洪泽湖水位增高,则是其间泗城水患次数增多、破坏程度加大的社会原因。在自然、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泗城最终于康熙年间永沉洪泽湖底。
DOI:10.3969/j.issn.1002-1698.2020.05.017
《学术界》杂志社地址:
安徽合肥南二环与马鞍山路交口加侨广场C座12楼1205-1211
电话:0551-63422973 63418274
传真:0551-63418274
邮编:230022
综合: xsjzzs@163.com 哲学: xsj_zhx@163.com
政治学:xsj_zzx@163.com 法学: xsj_fx@163.com
经济学: xsj_jjx@163.com 社会学: xsj_shx@163.com
文学: xsj_wx@163.com 历史学: xsj_lsx@163.com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