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立增,文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汉唐乐府诗研究。
〔摘 要〕自汉至今,“观政”说与“人民性”此消彼长,构成了乐府诗的接受史。东汉班固作为颇具影响的第一接受者,赋予乐府“讽政”功能,为后来“人民性”的阐释提供了空间。汉代以后,文人通过拟写乐府诗接受了“讽政”说,在乐府诗中尽情书写底层民众的苦难生活,增强了“人民性”;在乐府诗的批评传统中,“讽政”说亦被进一步强化,至明清时期则转向对“民瘼”的关注,而郭茂倩将“歌谣”收入《乐府诗集》开启了将“乐府”视作“民歌”的滥觞。20世纪以来,“人民性”成为重要的批评话语,既为乐府诗研究带来机遇,也出现了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如“人民”的内涵模糊,忽视其复杂性,误将“乐府”视作“民歌”等。在今后的乐府诗研究中,“人民性”并未过时,值得继续开拓。
DOI:10.3969/j.issn.1002-1698.2019.06.013
《学术界》杂志社地址:
安徽合肥南二环与马鞍山路交口加侨广场C座12楼1205-1211
电话:0551-63422973 63418274
传真:0551-63418274
邮编:230022
综合: xsjzzs@163.com 哲学: xsj_zhx@163.com
政治学:xsj_zzx@163.com 法学: xsj_fx@163.com
经济学: xsj_jjx@163.com 社会学: xsj_shx@163.com
文学: xsj_wx@163.com 历史学: xsj_lsx@163.com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