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胡光喜,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及管理工作;叶松庆,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立德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作为祖国建设的后备力量和未来希望的中小学生,在其价值观形成并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干扰力来源多维。包括经济社会转型的结构性干扰力、学校教育改革的机制性干扰力、家庭教育变迁的实践性干扰力,以及群体身心嬗变的主体性干扰力等。采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二元互构视角并依据“物理空间—生源结构”,将新时代家校互构划分为城市—本地型、城郊—随迁型和乡村—留守型三种类型,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类型作用机制,包括基于文化资本的优生俘获机制、基于城乡结构的融合困境机制和基于留守结构的联动困境机制。如何消解干扰力,一方面要健全家校联动机制,切实发挥家校教育互构的耦合性制度功效;另一方面,应针对不同因素及其差异化作用机制分类指导与精准施策,从而切实提升新时代中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成效。
DOI:10.3969/j.issn.1002-1698.2018.11.017
《学术界》杂志社地址:
安徽合肥南二环与马鞍山路交口加侨广场C座12楼1205-1211
电话:0551-63422973 63418274
传真:0551-63418274
邮编:230022
综合: xsjzzs@163.com 哲学: xsj_zhx@163.com
政治学:xsj_zzx@163.com 法学: xsj_fx@163.com
经济学: xsj_jjx@163.com 社会学: xsj_shx@163.com
文学: xsj_wx@163.com 历史学: xsj_lsx@163.com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