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出版年份查看杂志:

诗论·诗材·诗史:唐诗学体系的多维建构

《学术界》杂志(月刊)(ISSN:1002-1698 CN:34-1004/C) 期数:2016年第7期 栏目:学术探索   字体:
本文作者:胡可先
责任编辑:黎虹
关键词:诗论·诗材·诗史

  20世纪80年代后期,知识出版社出版了陈伯海先生《唐诗学引论》一书,我当时得到该书就如获至宝。90年代中期,陈先生的《唐诗汇评》出版,我也是第一时间阅读,而后则常置案头。新世纪以来,举凡陈伯海先生的著作,每次出版,我都会在第一时间阅读,以获教益。前几天,收到了上海古籍出版社邮寄的陈先生的“唐诗学书系”十余册著作,更是喜不自胜,故而将近三十年阅读陈伯海先生著作的感受写下来,以与同仁们分享。


  “唐诗学书系”系列八种,每部著作各有侧重:《唐诗学引论》《意象艺术与唐诗》侧重于唐诗理论的探讨;《唐诗学史稿》侧重于唐诗学术史的构建;《唐诗书目总录》《唐诗总集纂要》《唐诗论评类编》《唐诗学文献集粹》《唐诗汇评》侧重于唐诗学材料的辑集。


    诗论


  对于20世纪以来唐诗研究的总体走向,陈伯海先生说:“唐诗学由古典向现代学术形态的转变,关键倒不在史料的发现,而在于观念的更新,特别是同整个时代文学观念的更新分不开。” 也因为如此,陈先生在唐诗学研究过程中,率先推出的是他的理论著作就是《唐诗学引论》。唐诗研究方面,我最早阅读陈先生的著作也是这部书以及80、90年代问世的重要学术论文。陈先生说:“一部中国文学发展史,正是中华民族心灵动荡变化过程的一个重要侧面,它记录着我们民族的喜怒哀乐、欲恶爱憎,昭示着我们民族对生活、对美的理想和感受生活、创造美的才能。研究中国文学史,如果毫不着眼于民族心理素质的发掘、民族审美经验的总结以及在这种审美心灵支配下的民族文学传统发展规律的探讨,而只是停留在一人一事的考订、一字一句的解析上,那是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对我们的要求的。” 并且还认为,打开现有的文学史著作看,除了每一断代开头照例有一节社会背景和文学概况的介绍外,几乎尽是有关单个作家和作品的论述,论述中又大多分割成生平、思想、艺术几大块,相互之间很少贯通。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侧重于微观,而比较忽视宏观,这种情况应有所改变。《唐诗学引论》就是一部着眼于发掘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审美经验以及民族文学传统发展规律探讨的重要著作。这部书分“正本”“源流”“别流”“辨体”“学术史”“余论”六个部分,论述唐诗的渊源、性质、体式、流变、风格等各种影响唐诗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并且对于唐诗学学科的建设提出了中肯的总体框架。《意象艺术与唐诗》则是进入唐诗内部的人的意象世界,从唐诗创作的意象思维、意象结构、意象语言入手,重在唐诗艺术特点和唐诗艺术流变进行深入挖掘,为唐诗艺术的内在理路研究指引着学术门径。


    诗材


  与一般的理论研究者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路径不同,陈伯海先生的唐诗学研究,是具有雄厚的材料根基的。但这样的看法,我在20世纪80年代阅读《唐诗学引论》的时候因为学养不够并没有注意,而是随着自己阅读过程的进展和阅读功力的加深逐渐体会到的。说实话,我在阅读《唐诗学引论》的时候,开始认为陈先生是一位纯粹的理论研究者,但随着对于该书的领会,逐渐认识到纯粹研究者很难写出这样具深厚底蕴的论著。后来,陈先生又出版了《唐诗书目总录》《唐诗汇评》《唐诗评论类编》,方才领悟先生之所以能够高屋建瓴地提出唐诗学建构的理论,是建立在翔实的对于唐诗材料进行集录和梳理的基础上实现的。这部《唐诗书目总录》,对于唐诗总集、合集、别集、评论进行分别叙录,对于每部书也都著录书名、作者、卷数、版本,并用提纲挈领的文字说明其价值和影响,可以说从总体上清理了从唐至迄今唐诗学的“家底”。《唐诗汇评》更是唐诗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兼有学术性、工具性和资料性的巨著。该书选录近五百位唐代诗人代表性诗作五千余首,附以诗人小传和历代有关诗人诗作的品评,资料浩瀚,去取精严,成为集选诗、评点、辑要与诗人传记撰写于一体的唐诗资料渊薮。


    诗史


  有了《唐诗学引论》的宏观构架,又有了《唐诗汇评》的微观评议,对于唐诗学史的研究就水到渠成了。陈伯海先生《唐诗学史稿》就是在目录学研究与史料学编纂的基础之上,从事理论性概括的一部学术史研究著作。该书在横向和纵向两个大的层面上展开,横向上涉及选、编、注、考、点、评、论、作等多种形态,探究唐诗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的互动关系,纵向上着重考察唐诗发展过程中萌生、成长、盛兴、总结以至更新的流衍变化,全书纵横条达,经纬交织,深入探讨了唐五代时期唐诗学的萌生,宋辽金元时期唐诗学的成长,明代唐诗学的盛兴和清代古典唐诗学的总结与终结,堪称唐诗学史研究的集成之作。该书处处体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精神,尤其在取材范围、理论建构和历史分期上更具卓识。就取材范围而言,作者对于唐诗学史上的重要典籍论著均所涉猎并加以评判,举凡选本、编集、注释、考证、圈点、诗评、诗论等都包融其中,其研究对象极为广泛;就理论建构而言,作者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又以“接受”为核心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将阅读、批评和写作衔接成接受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以梳理唐诗接受的学术理路,从而将接受主体和接受对象,历代诗家和唐诗传统统摄到唐诗观的形成上面来;就历史分期而言,作者立足于唐诗观演变的原则,将唐诗学史分为古典唐诗学和现代唐诗学两大学术系统,又将唐五代作为唐诗学的萌生期,宋辽金元作为唐诗学的成长期,明代作为唐诗学的盛兴期,清代作为古典唐诗学的总结期,同时又是现代唐诗学更新期。


      结语


  总体而言,唐诗学体系的建构,是陈伯海先生历经数十年勤勉研究从而开拓的新的研究路径,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先生不断推出新的成果,以推进新时期和新世纪唐诗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陈伯海先生又将数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整理和修改,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唐诗学书系”,将学术研究在义理、考据和辞章三个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这无疑是造福唐诗研究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的一件大事,“唐诗学书系”也必将作为继往开来的唐诗研究标志成果在中国当代学术史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 2024 《学术界》杂志社 保留所有版权   皖ICP备2020016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