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社会性死亡呈现新形式

2022/10/9 18:35:06   字体:

  张国清、阿里木江·于山撰文《“社会性死亡”及其批判》指出,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社会性死亡区别于临床死亡或生理死亡。在历史上,该术语主要被用以描述战俘、奴隶、罪犯、流民、外来者或叛国者,他们被剥夺了做平民或正常人的自由、权利、利益和机会,被宣判为社会性死亡或有缺陷的“非人”;中文语境下也有社会性死亡的相似概念被使用。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性死亡逐渐成为一个严肃的学术课题,成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传播意义上的所谓“后真相时代”,社会性死亡以新形式得以呈现。尤其是近年来,该词语频繁出现于自媒体网络,偶尔也见之于官方媒体报道或公告,一些网民用以自嘲,亦有一些网民将其应用到其他个体或特殊群体身上,用以开展网络抨击与社会贬损。公共舆论尤其是自媒体在公共论坛上的攻击性网络语言和网络暴力的滥用将对中国法治建设造成不良后果,对此可以提出一些简要的提醒、批评和建议。第一,“排挤式社会性死亡”依然存在。第二,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第三,无辜者不得被宣判有罪。第四,全面保护公民隐私权利是国家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公民不具有宣布他人(社会性)死亡的权力。

 

摘自《社会科学》2022年第8期

© 2024 《学术界》杂志社 保留所有版权   皖ICP备2020016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