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和“人学”思潮演进密不可分

2022/10/9 18:30:24   字体:

  王嘉良撰文《“人学”思潮演进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从“越文化”视阈的透视》指出,中国文学由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显性层面是文学形态、文体形式的嬗变,但更深层次的内涵是文学观念的变革。其中,“人学”思潮的演进与新变,把“人”置于文学的首要地位,是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关键所在。此种转换与转型期新文学作家汲取欧洲人本主义文化思潮有密切关联,但中国文学“传统内的变化”依然不可忽视。越文化是善于新变的文化土壤,这里有历史形成的“人学”思潮的累积,曾对后世产生持续影响。“五四”前后曾崛起一个由鲁迅领衔的新文学作家群体,他们承续“乡前贤”的探究,把“人学”思想提升到极重要地位,以期造就“人的文学——真的文学”,已成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核心内容之一。因而从“人学”思潮演进、更新视角,探讨新文学作家在地域文化精神驱动下造就的文学创造精神,便能从一个侧面阐述文学转型的重要“内源性”机制。就中国文学中的“人的发现”而言,无论是越地前贤还是新文学作家,他们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转型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新文学作家的“人学”理论毕竟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深入探究,20世纪的文化观念以及现代科学对“人”的认识无疑更趋深化,这决定了新文学形成的“人学”理念必然会有对前贤的超越。梳理此种超越性所在,也反映在多个方面。其一,从“人的发现”到“人学”思想体系的初步建构。其二,将“人的发现”运用于“文学的发现”。其三,“人的发现”为中国新文学创作开创了全新格调。 摘自《天津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 

 

〔责任编辑:刘 毅〕

© 2024 《学术界》杂志社 保留所有版权   皖ICP备2020016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