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学话语建构应以可公度性为宗旨

2022/9/2 17:28:08   字体:

  任剑涛撰文《政治学研究中的中国经验如何提炼为一般理论》指出,“可公度性”仍然是中国政治学界有贡献于现代政治学知识的一个基本衡量标准。可公度性意味着一个理论的术语可以通过另一个理论的词汇来定义,换言之,两个理论之间是可翻译、可比较和可交流的。可公度性意味着,两个理论之间可以翻译成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或接受的尺度,从而实现比较和交流的目的。在科学史的研究中,不可公度性与可公度性具有较为严格的含义。挪移到人文社会科学中,楔入的解释成分更多一些,可公度性的尺度也就相应宽松一些。但可公度性至少要求两种理论,譬如中西学者各自建构的不同理论体系之间,要能够翻译、比较和交流,从而形成政治学的国际学术共同体。就此而言,那种绝对限于中国经验作出的政治学一般理论提炼,少不了被人质疑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如何经由中国经验而不限于中国经验,具有广阔视野地观察、比较其他国家的经验或世界普遍经验,并由此提炼为政治学一般理论,可能更能将中国政治学研究提升为具有普遍理论意味的政治学知识,并且与世界各国的政治学研究共同体成员毫无障碍地交流,从而为现代政治学知识的增长作出中国学者的贡献。 


 摘自《天府新论》2022年第3期

© 2024 《学术界》杂志社 保留所有版权   皖ICP备2020016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