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球学与全球治理论坛”在青岛成功举办

2019/11/12 13:47:46   字体:

思考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现代国际关系》副主编黄昭宇认为,诸如“金德尔伯格陷阱”“修昔底德陷阱”等诸多“陷阱”都只揭示了国家间关系的部分现实,“陷阱”背后的话语体系可能含有提出者的功利性、指向性,甚至是攻击性的话语逻辑。中国需明辨何为发展路上的“真陷阱”,何为来自于偏颇认知的“假陷阱”,从而降低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走弯路的几率。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展望了人工智能对全球治理赋权的逻辑和机制,他认为相比于个别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霸权行径和技术垄断,中国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为这一领域的合作打开了局面。
谈到全球学的理论建设,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贞晔认为,站在中国看全球使我们拥有更为聚焦的视野,可以研究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利益诉求与行为偏好,使学科更接地气。而站在全球看中国,使我们对中国特色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启发我们需将全球化“内化”的同时,也将“中国特色”合理化、综合化,进而全球化。

据悉,此次会议设有四个分论坛及一个圆桌论坛。分别探讨了“全球治理理论的研究进展与反思”“大国关系视域下的全球治理新动向”“全球治理变革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球治理的中国理念与贡献”“全球学学科建设及学术发表”等议题。探讨内容既涉及外交战略,如中美关系、中澳关系、中尼(泊尔)关系、日欧关系、阿拉伯国家参与全球治理、韩日外交、朝鲜半岛问题等,亦涉及诸多前沿议题与新的路径,如全球化时代边疆社会中的世界主义文化、人工智能、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对国际社会“不确定性”展开研究、战略信号传递、边境治理范式转换、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等。

© 2024 《学术界》杂志社 保留所有版权   皖ICP备2020016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