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哲学教育与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在梧桐语问学中心论道厅举办

2019/5/9 14:48:08   字体:


4月27—28日,由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办的首届哲学教育与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在梧桐语问学中心论道厅举办。来自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山西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的10所高校学者围绕我国高校哲学教育的意义、方法、困境、出路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会议开幕式上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董尚文教授致欢迎辞,并强调此次研讨会对一流哲学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陈嘉映作题为“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报告,梳理自我认识的古今演变。他指出,“数理之知”在现代知识构建中占据突出地位,而哲学更侧重“有感之知”。哲学致力于理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最终实现自我理解,成为一个明白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杨国荣以“哲学究竟有何意义”为题,从何为哲学谈到哲学对于人之存在的意义。他认为西方哲学起于对自然现象的惊异与求真,中国古代哲学家则从忧患的角度来把握社会与人生。哲学的作用表现为说理与讲理的统一,哲学的意义体现于对价值的关切和引导。华中科技大学资深教授邓晓芒报告“关于哲学经典‘句读’的几点体会”。“句读”指对哲学文本的一种全息解读法,目标是弥合语言和文化的区隔,彰显艰深哲学思想的来龙去脉。他分析了对康德、黑格尔经典作品进行句读的必要性,经典句读应成为哲学教育的一部分。北京大学教授陈波报告“哲学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他认为哲学本科教育应提升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具有可迁移性,有助于学生获得事业的成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研究生教育不应以文本解释为最终目标,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学术创新为目标。厦门大学教授朱菁以“高科技时代的哲学教育”为题,通过斯坦福大学跨学科人工智能研究所等案例说明跨学科哲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新方向。他认为,新时代的哲学教育应实现并深化哲学与科学前沿的对话,特别是应实现哲学与认知科学的联姻。武汉大学教授苏德超报告“问题、文本与生活:哲学教育的三个支点”,强调哲学教育应从问题出发,结合经典文本,联系现实生活,兼顾理性与感性,平衡逻辑与体验。他在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的灵活教学法。此次研讨会是在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积极应对教育部提出的新文科建设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背景下召开,也是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喻家山哲学小屋十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张盼盼供稿)

© 2024 《学术界》杂志社 保留所有版权   皖ICP备2020016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