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嵘均: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担当

2019/3/11 22:52:36 杨嵘均   字体: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一脉相承。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并满足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愿望。因此,人民性是判断一个政党和政治集团成功执政的试金石,而反人民性则是所有执政者失败的终极原因和根本原因——这已经是被证明了的历史规律。

  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民心向背的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战争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探索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路线,并于1944年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他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①。同样,邓小平同志也特别强调人民群众正确意见的重要性。他强调:“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党的领导就是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对不正确的意见给以适当解释。”②为此,他特别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③,并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④)。

  今天,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决胜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在于扎根人民、根本旨归在于奉献人民,则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担当在于“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在当下中国,要做到这一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必须要更加关注人民的利益,准确定位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找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出路与途径。这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待的:“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源的使命。”这就要求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必须要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地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地为人民谋福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阐释好、宣传好、表现好、展示好有关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时代内涵、人民形象。这就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要提高政治站位,明确“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关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要扎根人民,就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精品奉献人民”。

© 2024 《学术界》杂志社 保留所有版权   皖ICP备2020016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