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天: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2019/3/11 22:16:53 李义天   字体: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回应时代

  习近平指出,中国学人应当“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事实上,任何了解人类思想史的研究者都会意识到,回应时代、书写时代,在自己的研究中反映并揭示时代的精神,乃是使得自己的研究能够打开人类思想殿堂的真正钥匙。我们之所以感佩先秦儒家,是因为我们可以从《春秋》《论语》等文字中看到当时那个时代的光影;我们之所以尊重卡尔·马克思,也是因为我们可以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理解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学术研究只有回应时代,才有可能随着时代问题的延续而千古流传,生生不息。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要面向世界

  当今的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中国,也不再是一个独居“世界中央”的中国。我们虽然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但这个“世界”却早已不是“中心—边缘”的结构,而是一个由平等的民族国家组成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经历着越来越频繁广泛的交往,面临着越来越深刻复杂的问题,期待着越来越全面真诚的合作。这是一个需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积极投身建设于其中的世界。因此,当我们思考何为中国理论、何为中国知识的时候,我们始终要认识到,此时的中国乃是世界的中国,此时的中国肩负着独特而重要的世界责任。我们之所以强调中国理论的特质与自信,不是为了画地为牢、自说自话,而是为了促使我们的思想体系和实践方案拥有更充分的现代意义,是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知识探索及其美好生活的建设提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案。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要直指人心

  习近平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与自然科学不同,哲学社会科学是关于“现实的人”的学问。它们是否有效或成功,并不取决于分析框架和分析过程的精妙,而取决于其结论观点是否能够说服人、打动人,是否能够解释现实情况,是否能够符合现实情况。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所希冀发现或建构的任何美好生活愿景,如果不能基于人民的普遍意愿,不能合乎人民的广泛利益,必定不可能得到人民的接纳与认可,也难以获得持久的影响或传播。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定位,每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有自己的历史使命。“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正是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所应承担的职责与任务。为了成功完成这项任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要进一步地立足现实,回应时代,面向世界,直指人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在大历史的范畴中理解自身的使命,并且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为时代、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李义天,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2024 《学术界》杂志社 保留所有版权   皖ICP备2020016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