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天: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2019/3/11 22:16:53 李义天   字体: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联组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围绕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应关注的方向、承担的使命和锤炼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寄予殷切希望。他对当代中国理论自信与自立的反复强调,再次促使我们思考:在中国迈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关键时刻,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采取何种立场和姿态,又应当贡献怎样的知识和理论,才能与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相匹配?才能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件幸运而高贵的事情。它不仅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间万象面前厘清思路、洞察真相,而且能够让我们同人类思想史上最优秀的头脑相互交流、彼此切磋。然而,纵观人类历史,最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往往不是停留于思想理论本身,更不是陶醉于对知识命题的熟稔,而是因为立足现实,回应时代,面向世界,直指人心。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有许多种,但是,真正堪称康庄大道的路径却不会太多。对于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如何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身历史使命的学术成就,是每一位中国学人都理应认真反思的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要立足现实

  习近平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我们身处的时代正在经历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涌现出许多前人所未见、旁人所未有、后人也许不再经历的特殊问题,因而我们作为亲历者和参与者有责任加以记录和研究,更因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本性决定了它必须正视来自人类社会的变迁以及来自人本身的变化。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所有课题,在根本上,都会因为基于“现实的人”这一变量而趋于复杂多样,难以用亘古不变的观念框架来裁定。即使是哲学社会科学中诸如文献研究或概念研究等看似不涉及现实的课题,也不代表它们与现实无关,更不代表它们的研究者就可以放弃现实的关怀。

© 2024 《学术界》杂志社 保留所有版权   皖ICP备2020016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