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出版年份查看杂志:

孔子怎样解构道德——儒家道德哲学纲要

《学术界》杂志(月刊)(ISSN:1002-1698 CN:34-1004/C) 期数:2015年第11期 栏目:学人论语   字体:
本篇全文:PDF格式 565.97KB
本文作者:黄玉顺
责任编辑:弘亭
关键词:孔子;解构;重建;道德;儒家道德哲学

作者简介:黄玉顺(1957—),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儒家哲学、中西比较哲学。

〔摘要〕孔子没有后儒那种形而上学的“德性”概念。孔子所谓“德”有两种用法,一是“至德”,是比道德更根本的精神与原则;二是现代汉语“道德”的涵义,就是对既有伦理规范的认同与遵行。换言之,道德的前提是社会规范,也就是“礼”。但在孔子看来,“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损益”变革的;道德体系随社会基本生活方式的转换而转换。这就是孔子对道德的解构,其目的是建构新的道德体系。这种转换的价值根据是“义”,即正义原则:道德转换必须顺应社会基本生活方式,这就是适宜性原则;同时,道德转换根本上是出于仁爱精神,而且不是“差等之爱”,而是“一体之仁”的“博爱”,这就是正当性原则。由此,儒家道德哲学原理的核心理论结构是:仁→义→礼。根据这套原理,现代生活方式所要求的绝不是恢复前现代的旧的道德规范,而是建构新的现代性的道德体系。

PDF软件下载:①福昕PDF阅读器V9.2.1.37538专业版(71.5MB)   ②福昕PDF编辑器V10.0.230.36254(92.8MB)
© 2024 《学术界》杂志社 保留所有版权   皖ICP备2020016010号